浦發銀行小額免密怎么取消?
浦發銀行小額免密,可以撥打銀行客服熱線取消,也可以帶銀行卡到網點柜臺進行取消,也可以登錄網上銀行或者手機銀行取消。
小額免密也就是銀行卡的閃付功能,系統是默認開通的。使用銀行卡刷卡,金額在1000元以下是不需要輸入密碼的,感覺不安全可以關閉銀行卡的小額免密功能。
關閉支付寶免密支付有何影響?
正如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所言,如今我們已經進入了DT(數據)時代,數字化已經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,支付寶作為我國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臺,已經家喻戶曉,幾乎人人都在用,而且支付寶的功能越來越強大。
關閉支付寶免密支付有無影響要視具體情況而定,不能一概而論。
如果您平時比較忙,或者您對這些手機軟件app不感興趣,更不會去作過多的研究,僅僅是日常使用,只要用著方便就行。那么,建議您打開免密支付,這樣就可以在支付時不用每次都輸入密碼,省去了這一層麻煩。
那是不是不關閉免密支付就不安全了呢?我認為大可不必為此擔心。因為免密支付只適用于小額支付(≤500元),大額交易還是需要密碼的!
如果您平時不是太忙,或者您本來就喜歡研究這些軟件app之類的東東,還有您對開通免密支付的安全性比較擔憂,害怕流氓軟件在您不知情的情況下盜用您的支付寶,那么我建議您務必關閉免密支付功能,因為這樣才可以保證您支付的安全性。
當然了,凡事都是一分為二的,有所得必有所失,關閉免密支付后,您每次支付時都要輸入支付密碼,多了這一層麻煩罷了。其實也算不上麻煩,習慣就好了。
如果您經常去商場超市買東西或者經常坐公交車,需要用支付寶支付,付款時需要掃碼設備掃付款碼,這時如果您關閉了免密支付功能,是無法付款的。所以此時您是必須開通免密支付的。
總之,除商場超市購物、乘坐公交車等特色場合外,其他的正常交易,關閉免密支付是沒有任何影響的。
但是,這里要提醒您的是,雖然現在支付寶很可靠,但是近年來電信詐騙的手段不斷翻新,讓人防不勝防,還是可能會存在某些我們不知道的風險問題,我們應該要有這種安全防范意識,最好還是不要放太多錢在支付寶,避免發生不必要的損失。
一言以蔽之,為了您的安全著想,還是建議您在非必要的場合下關閉免密支付功能。
沒開通免密支付卻直接付款?
支付寶的免密支付曾被無數次詬病,盡管官方各種補漏辟謠,但免密支付的安全性依然較低,于是很多用戶都選擇直接關閉。
但是,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的是:
免密支付還有另外一條通道!
沒錯,就是這個不怎么起眼的“自動扣款”。
它其實是一個為第三方平臺服務的接口,初衷是通過用戶和第三方平臺之間簽訂的協議,進行免密自動扣款。
“自動扣款”的設計是為了使用戶省去麻煩操作,獲得更流暢的支付體驗,然而,“流暢”的背后卻埋藏著隱患。
以體驗為名,行盜刷之實
類似“一元體驗VIP服務”這種網站促銷形式很多見,許多用戶抱著“反正只要一元錢,體驗一下也無妨”的心態,都會嘗試參與進來,但是一個不小心的疏漏,可能會讓你付出成百倍的代價。
某檔新聞欄目近期爆料,王先生是有緣網的用戶,曾參加有緣網一元體驗VIP服務的活動,結果卻發現,支付寶賬戶被網站盜刷700元。
一個正規網站,敢這樣光天化日之下搶用戶的錢包?
仔細看一下,這其中其實是有貓膩的。
網站首先通過“一元體驗”的噱頭吸引用戶,當用戶付費時,網站會與用戶簽訂一份協議,而這個協議,大多數用戶都不會仔細看。
更多人因為嫌麻煩,都是直接點“同意”、“確定”或“下一步”。
而這好幾道令人不耐煩的詢問中,其實可能就暗藏著陷阱。
比如,當用戶閱讀“一元體驗”的服務項目時,項目已自動勾選其他服務,如到期自動續費等,不點擊取消則視為用戶默認續費;
當用戶準備付款時,頁面直接跳向支付寶免密自動扣款,同在支付寶頁面,這些細節稍不留意就容易被忽略。
有了用戶的“授權”,網站就能夠堂而皇之地在優惠項目到期之后繼續不停扣費。
糟糕的是,在網站的支付界面,自動扣款服務通常無法取消。
更糟糕的是,用戶即使發現被盜扣,也難以追回這種扣款。
因為,協議是你自個兒同意的,服務是你自個兒簽訂的,免密支付也是你自個兒確認的唄!
所以,支付寶是無權追回的,網站通常也會只向你表示:“親,服務已經生效,所以錢款不能退回的哦!”
是不是特別生氣又特別無奈?
所以,趕快支付寶看看吧,有沒有被莫名其妙連上自動付款的程序,如果有的話,請果斷解約。
方法:打開支付寶-我的-設置-支付設置-自動扣款-點擊項目-解約。
郵郵就想問支付寶,你們成天喊叫著要早日實現無現金社會的夢想,但是安全保障要是做不好,那夢想遲早是噩夢好不好?
都知道移動支付方便,移動支付的大坑得吸走多少金子呢。
作為我們普通用戶,千萬不要因為嫌麻煩而隨意勾選“下一步”,見到有勾選項目或“同意”字樣,更是務必慎之又慎!
另外,也給支付寶三個建議:但凡第三方自動扣款,請經由用戶在支付寶軟件內進行再次確認;可以效仿ATM新政,設置延遲轉賬,一旦發生問題可以進行緊急止付;對所有使用自動扣款的第三方平臺實行評分制,將評分予以公布。